“无为”一词是不是特别熟悉?因为道家中也有这个概念。关于“儒释道”知见圆融共生的关系咱们以后会聊。
但是,对于涅槃,我们更熟悉的一种意译是“圆寂”,例如《水浒传》中对鲁智深在杭州六合寺坐化的描写就突出了“圆寂”。鲁智深随着梁山众将南征方腊归来,在浙江杭州六合寺休息,半夜听到钱塘江涨潮,以为是战鼓响,经众僧解释是钱塘江的“潮信”(钱塘江涨潮非常有规律,好像是恪守信诺,称为潮信)。鲁智深听了“潮信”两个字,忽然大悟,想起师父智真长老嘱付的偈言中有“听潮而圆,见信而寂”,于是问众僧何为“圆寂”。寺内众僧答道:“你是出家人,还不省得?佛门中圆寂便是死。”鲁智深沐浴更衣后在禅椅上“自叠起两只脚,左脚搭在右脚,自然天性腾空”,这位平生不会坐禅,醉打山门的花和尚安然坐化。还留下一首意蕴深长的偈语诗:
平生不修善果,只爱杀人放火。
忽地顿开金枷,这里扯断玉锁。
咦!钱塘江上潮信来,今日方知我是我。
所谓“圆”,是指功德圆满,具有一切的福德和智慧(佛教的修行讲究福慧双修);“寂”是指寂静,远离尘世的灾患烦恼。“圆寂”一词的侧重点是形容修行者智慧福德达到圆满的境界,超脱了生死,脱离了尘世间所有的烦恼,往往用来形容修行者的“往生”,也就是去世。
3、“究竟涅槃”的现实意义
谈及学佛修行的目的,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答案,概括起来会有四种大致的类型:
第一种是“有所求”,为了求事业、求财富,求姻缘,求健康,求子嗣等等,学佛修行的目的是为了“佛祖保佑”。
第二种是“有所知”,把佛教当成是一种哲学类的学问,希望通过对佛教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,领略其中的智慧。
第三种是“自渡”,往往是遭受到社会的各种毒打之后,领会到了“苦谛”,至少是领会到了部分,希望从佛法中找到解脱的方法。
第四种是“利他”,不仅追求通过修行去除自己内心的烦恼,实现平静与觉悟,还要将佛教的教义宣讲给他人,引导众生觉悟,也就是我们都熟悉的普渡众生。
佛教对抱有各种目的的修习者(暂不称为修行),甚至是接触者,都善心接纳,这也是佛教的慈悲之处。随着学习的渐渐深入,感触会越来越深,也会有新的领悟,不觉中也会发生层次的提升和跨越。
这四种类型可以理解为三种不同的层次,其中最后两种为同一层次,修行目标都可以用“究竟涅槃”来概括,只是“自渡”和“利他”有所不同,这也是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侧重点的不同。
“涅槃”作为一种最高境界,体现为绝对自由和宁静的精神状态,而不必纠结于生命消亡、舍利骨殖,甚至肉身成圣等等说法。
“究竟涅槃”作为佛教的最高境界,也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,同时也是佛教修行者的最高追求,给他们提供了精神动力。与此同时,佛教和现实生活并不存在冲突,更不能浅薄地理解“涅槃”就是鼓励大家去“圆寂”。
在现实生活中,佛教倡导的修行,是鼓励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慈悲、智慧,努力改善自身,并以此利益他人。这种精神动力不仅推动了修行者的个人成长,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。主要体现在:
一、超越物质束缚,追求精神自由。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往往被各种物质欲望所困扰,执着于名利、地位、财富等外在事物。而涅槃则教导我们要超越这些物质束缚,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。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放弃物质享受,而是要学会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找到平衡,不被物质所累,保持一颗清净自在的心。
二、培养慈悲心,利益众生。
涅槃的境界中,慈悲与智慧是并重的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也应该积极培养慈悲心,关注他人的疾苦,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人。通过利益众生,我们不仅可以积累功德,还能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喜悦与满足,从而更加坚定地走在修行的道路上。
三、面对困境,保持平和心态。
人生无常,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境和挑战。而涅槃的境界则告诉我们,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困境,不被烦恼所困。在现实生活中,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,我们要学会放下执着,接受现实,并从中汲取教训,不断成长。保持一颗平和的心,能够让我们更加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。
四、珍惜当下,活在当下。
涅槃的境界中,时间被超越了,但我们仍然生活在现实世界中。因此,珍惜当下、活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要学会放下过去和未来,专注于现在,做好手头的事情,享受当下的生活。这种活在当下的态度,能够让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生命的美好,减少烦恼和焦虑。
“涅槃”这个修行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义。它教导我们要超越物质束缚、培养慈悲心、保持平和心态以及珍惜当下。
最终,芸芸众生能不能达到“涅槃”的境界?讨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必要。虽然“人人可以成佛”,但未必“人人必定成佛”。就像做事,都想要得到一个圆满的结果,但是重要的不是评判这个结果有多圆满,得到之后会有多大收获,重要的是“做”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